从经济角度看新中国粮票体系
这篇文章,写就于2本世纪初,迄今已经10多年,关于粮票,已经成为很多人模糊的回忆,这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试着对粮票阐述一二。
在中国,没上过学的、不识一字的大有人在,但不认识粮票、没用过粮票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在老师严重匮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身无粮票简直寸步难行。小小粮票,方寸之物,却伴随着国人生活了半个世纪,成为经济落后的象征,沧桑历史的见证。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粮票早在宋代起便开始大规模使用了。当时的“粮食要券”、“生券”、“熟券”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流动粮票”、“军用粮票”有着异曲同工之途。而作为现代粮票雏形是“粮签”、“粮牌”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粮票的印制、发行、流通、使用又一次掀起高潮。其发行范围之广、品种类别之多、管理制度之严、影响程度之深,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拟以新中国粮票为例,对粮票所蕴涵的经济因素和由粮票生发的经济现象作一粗略探讨,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和同行。
一、计划经济时期粮票在流通领域中的经济地位
新中国的粮票,产生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之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在流通领域中的经济地位从其生发的一些经济现象即可窥探一斑。
首先,粮票是作为战胜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武器来利用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粮食市场是极其复杂和混乱的。除了国营粮食商业外,还保留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批粮食私商。他们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粮食形势一旦紧张,他们便露出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的剥削本质。并勾结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套购粮食,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哄抬粮价,扰乱市场。千方百计和国营粮食商业争夺粮源,还利用造谣欺骗等手段,挑拨农民和国家的关系,从流通领域内进一步恶化了粮食商品的供需矛盾,致使国营粮食商业收购计划月月完不成,而销售计划却月月突破,产生入不敷出的严重状态。甚至出现在粮食上市的季节里连续出现销售数量大于收购数量的反常现象,粮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便开始对粮食的分配和流通采取一系列措施,坚决取缔资本主义的粮食自由贸易,实行国营粮食商业的垄断经营。国家粮食部在颁布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和统一销售政策之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证三票制”。四证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三票:即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地方料票。这样,作为一种战胜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武器,粮票便开始介入国家和国民的经济生活。
其次,是粮票大量出现后在经济生活中所生发的“票证经济”现象。
粮票自1955年正式发行后,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一直延续到1993年。四十多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粮食部门、商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印制、发行了数以万计的粮票。这些粮票,发行范围极广,除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外,各省市自治区、省内各地市县乡镇、甚至一些学校、厂矿、工区也都有自己的专用粮票,而且品种极其繁多。除常见的通用粮票、流动粮票外,还有定额粮票、兑换粮票、工种粮票、划拨粮票、补助粮票、价购粮票、奖售粮票、行业粮票、蔬菜粮票、副食粮票、侨汇粮票、饲料粮票、比例粮票等。由于粮票的大量发行和流通,“凭票购粮”便成为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粮票无论同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同生活消费活动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基于此,一些经济学家便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称之为票证经济体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术语,“票证”经济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再次,是粮票生发的经济现象所产生的效应。
包括积极的经济效应和消极的经济效应两个方面。从积极的经济效应看,粮票的使用起到了阻挡和缓冲货币替换实物的作用,弱化了消费相对膨胀与物资匮乏、经济总量短缺的矛盾;阻挡和缓冲了社会需求对短线产品的集中压力,弱化了社会需求上拉同结构性经济短缺的矛盾;起到了保证重点生产和保护做、低收入者利益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从消极的不良效应来看,粮票的大量印制和流通,强化了我国原有的产品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确立,并由此生发出倒买倒卖、贪污伪造粮票、套曲粮食差价的经济犯罪现象。据统计,仅在1987年到1989年不到三年的时间,全国查处的贪污在上万斤粮票的案件,就多达130余起,查处非法印制面额为5市斤(最大面额的全国粮票)的假全国通用粮票的案件,则多达412起。以致使在当时的社会上,曾出现一批批职业性的粮票“倒爷“(经营者)。
从本质上看,粮票的大量发行和广泛流通使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短缺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合力作用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发行粮票虽属被迫和无奈,但国家却能够通过粮票了解和掌握一定时期社会重要战略的流动量,进而掌控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由此可见,计划经济时期,粮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确系举足轻重。
二、改革开放时期粮票在收藏领域中的经济地位
随着我国农业形势的好转和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粮票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干预程度也在不断弱化。1986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93年4月,除云南、青海、西藏的个别县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放开粮食价格,取消了粮票的流通和使用。到1993年底,除军用粮票外,全国已不再使用粮票。然而,使人始料不及的是粮票被大多数人视为废纸、乱弃乱扔的同时,却被一些独具慧眼的收藏者视为珍宝,四处寻觅,加以珍藏。顷刻间,刚刚退出流通领域的粮票,又生发出一种新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
其实,早在新中国的粮票发行之初,社会上便有一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人在进行着粮票收藏活动,并不时地掀起收藏热潮。待粮票退出流通领域之后,更是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如梦初醒,猛然看到了粮票自身的经济价值,争相收集粮票,使粮票收藏活动更加火热。因此,在粮票作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其在收藏领域便从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当今与邮票、钱币、烟标、火花并列的一大收藏品。
由于粮票本身蕴涵着丰富凝重的经济要素,所以生发出整个社会看重粮票收藏、研究粮票文化、探询粮票价值、开发粮票资源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使得收藏领域的粮票与当年流通领域的粮票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搞活作用,其具体驳岸县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间粮票收藏的普及性。
在我国,民间从事粮票收藏活动由来已久。从收藏的角度来看,粮票收藏是一种比较经济、便于普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长知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活动。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便有人开始收藏和研究粮票,八十年代初期(1982年)和中期(1986年),在部分地区曾先后掀起过两次粮票收藏热潮,并出现粮票收藏刊物。1993年粮票作废后,粮票收藏活动更是方兴未艾。据统计,目前全国粮票收藏爱好者已达数十万人,各地收藏爱好者自办的粮票收藏刊物达百余家。江苏常州、无锡,河南洛阳、郑州、新乡,山东济南、淄博、枣庄,湖北武汉和四川成都等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均成立有粮票收藏组织。北京月坛、成都冬青树、郑州大学路、武汉航空路、常州红梅公园等处的粮票市场曾红极一时。北京报国寺、郑州古玩城、成都竹楼茶园的粮票交易价格,至今仍影响着全国的粮票市场行情。1993年,由民间集粮人士发起的全国粮票交流大会在江苏南京举办,以后每年一届,至今已先后在南京、常州、武汉、无锡、郑州、徐州、西安、天津、洛阳、成都、宜昌、太原、重庆等地举办了十三届。粮交会上,不仅有火暴的粮票交流,还有精彩的粮票展览、粮票文化学术研讨和精品粮票拍卖等活动。网络普及后,粮票收藏迅速在互联网上占领一席之地。网上粮票博物馆、粮票电子交易异常活跃,花样百出,呈现出系统性、独立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站长QQ:540504272
AD:本站收各省市69年前的粮票,54年前发行的米饭餐票;国票65,66年的不要。不符合条件谢绝联系。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评论